人工智能

教育+AI波折不断,转战幕后会是巨头扩张的“又一春”吗?

眼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刻影响了诸多行业。其中,教育作为近几年最火热的行业,也被誉为是AI落地的一个绝佳场景,不少人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普及,传统的学习方式会被彻底颠覆,数千年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也将真正接近现实。于是乎越来越多的教育公司开始高举AI的大旗,星星之火逐渐已成燎原之势。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与期盼相比,“AI+教育”的实际效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我们并没有看到之前所期盼的诗和远方。相反,各类教育机构的许多问题却逐渐放大开来,并且这也引发了监管的重拳出击,为野蛮生长多念的教育行业戴上了镣铐。

那么对于教育机构而言,教育+AI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AI赋能教育:一出雷声大,雨点小的营销套路

回顾教育领域的发展历程,大班制教学与个性化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一直都是教育机构头疼的问题。为此它们也曾试过1对1模式、小班模式、双师模式。然,任何一家企业要想实现生存和发展,健康的现金流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模式尝试在教育质量或许有显著提高,但成本却又成了教育企业发展的又一拦路虎。

教育公司运营费用主要由营销、研发和管理三项费用构成。降低营销成本占比以及获客成本是教育机构提高运营效率、改善财务结构的一个关键点,但遗憾的是目前没有发现哪一家公司可以处理得非常好,如何权衡成本与效果的平衡问题绝对是所有教育机构无法回避的难题。

如今,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升了计算机规模处理数据的能力,这使得之前的海量学员学习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得到处理和分析。为洞察学员学习情况开启了一扇新大门,因而教育公司一个个加入了【拜技术教】也无可厚非。

然而现实的操作却告诉他们,理想与现实的鸿沟不是那么容易逾越的,技术更像是营销的套路。实用性看起来一般,没想象的那么实用。

就目前来看,不少平台也确实做出了一些应用AI技术的产品,但这些打着AI标签的项目或者产品在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上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进展,AI投入更像是一座深不见底的“销金窟”,这对于很多教育公司而言是无法承受得起的。而市场上推出的AI产品给人的感觉更像是【改善式产品】并没有发展成【治愈性产品】,既然可有可无,市场不买单也就无可厚非。

另一方面,以AI为PR“小红旗”者云云,但真有AI能力者却极少。教育+AI的全面爆发需要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算法、算力、数据,但就目前而言,这些基础设施的布局还差得远。

从数据来看,教育行业本身处于一个“大而散”的竞争环境,属于“抗规模化”产业。即便新东方、好未来这样成名已久的行业巨头在三四线城市方面的渗透率依旧较低,AI所需的数据维度和数据饱和度尚且受限,更不用说实现诸如因材施教之类的理想国了。

从算法来看,国内人工智能人才匮乏,大都使用美国的开源算法,标准化程度高的中小学知识体系倒是能够满足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送要求,而学历教育或自考都还难以实现所有知识点的标记化。

本身基础设施不完善,但依旧有不少人打着人工智能的旗号,做一些不接地气的事,用户不买单也就无可厚非。

从人工智能这项技术本身来看,其价值到底有没有泡沫?答案是有,任何新技术驱动下的产业往往具备估值高、营收低、风险高、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等特征,人工智能同样也是如此。但值得欣慰的是如今教育+AI的虚火逐渐消退,行业开始意识到AI是未来,但现阶段最根本的硬核还是“师资”和“内容”。

未来“教育+AI”的前景自不用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实也迎合了【加德纳技术成熟度曲线】。所谓的加德纳技术成熟度曲线,是指技术成熟经过5个阶段:1是萌芽期;2是过热期,可能出现泡沫;3是低谷期,又称幻想破灭期;4是复苏期,又称恢复期。人们开始反思问题,并从实际出发考虑技术的价值;5是成熟期,又称高原期。该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平常。

过去几年,一拥而上,雷声大雨点小的营销AI时代就是产业的【过热期】,随后产品预想不如预期,再加上政策的重拳出击,行业开始出现低谷,等待复苏期的到来。就目前来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育企业补齐之前所欠的“数据费”,建立真正接地气的算法模型。当然了,这一领域由于整合数据难度以及技术研发投入巨大,目前还是新东方、好未来等巨头的战场,这一点从上一年这两家巨头的表现亦可推测端倪。

虽说如今看来行业处于资本寒冬,但在去年上半年,教育市场一副春意盎然的景观,关于教育创业者与投资人的罗曼蒂克一时间也让其它项目看红了眼。而据有关资料显示,其中最活跃的却是行业内新东方和好未来的投资,这其一在于做它们做不了的渠道下沉,其二就是进行教育数据的积累。

经历了前几年教育行业对AI的狂热追捧,2019年,盲目的技术崇拜将回归理性。未来“教育+AI”势必对教育行业产生重塑和变革,但这个时间却是无法估计的,企业所能做的,就是在低谷期积蓄力量,静待复苏期的爆发。

从AI赋能教育到AI赋能管理:“围魏救赵”玩法或将蔚然成风?

前面我们提到两个关键点,一是现阶段“教育+AI”的华而不实;二是企业需要理性看待技术的发展和场景化落地,做好数据的积累,不过就后者而言似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对于很多呈“大而散”特征的行业来说,“地头蛇”太多是个绕不开的问题。

教育的地域分散性特征非常明显,能够辐射全国的教育企业几乎不存在,教育机构的区域性特征明显,几乎每个地区都会有自己区域内具备一定品牌影响力的线下培训机构,它们更懂得当地的应试教育需求,再加上教育本身的偏线下体验特征,这也使得局部小培训机构的防御力大大加强。

在这一方面,前面我们提到过,对于新东方和好未来这样的巨头而言,可以选择投资扶持代理人的方式进行,但这条路显得有些过于笨重,教育培训机构在全国有大大小小,几万甚至几十万家机构,靠买买买进行覆盖无异于杯水车薪。

在互联网江湖(VIPIT1)团队看来,规模化、数据积累所需要的不单单是资本圈地,占股份。教育行业典型的马太效应远远小于长尾效应,CR4极低。截止去年,中国K12线下课外辅导行业的CR4值还 不足5%,如何圈住更多的小企业是关键。

在这一方面,不妨换个思路,跳出“教学”思维,以saas企业服务切入各大培训机构,从多个维度来看,这种【围魏救赵】的打法倒不失为一种捷径。

*从大趋势来看,从腾讯高调的组织架构调整,到京东数科的上线,再加上早已开始行动的阿里、百度、华为、美团等公司,国内科技巨头们开展“B计划”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对于教育行业而言,同样有着B端的发展机遇。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机构管理也需要不断变化和更新,使得企业长期经营成为可能,广大中小机构受困于缺乏创新能力和资金储备,付出很多,但最终因为不能专注于某一个具体环节,付出很多的沉没成本。智能商业时代的到来已成定局,在线正成为这个时代的新本能,帮业企业实现业务在线是未来10年最大的机会。

对于新东方、好未来等行业巨头,以及51talk、VIPKID、沪江等其它头部玩家而言,具备发力企业级市场的资金实力、技术实力,再加上更懂行业,更容易推出接地气的产品,尤其对于一些发展不错但比较年轻的公司而言,盈利问题一直都是困扰它们的难题,以沪江为例,2015年、2016年、2017年年度亏损分别为2.8亿元、4.21亿元、5.37亿元。如今发力行业管理软件不失为一种多元盈利模式。

就市场而言,从目前中小教育机构的发展情况来看,在政策监管以及资本寒冬的双轮驱动下,焦虑之情表露无遗,原先通过多收学费获得更高收益,现在随着问题平台的不断爆出,监管方面对这一块也有了相关规定,因而降本增效已经迫在眉睫,未来市场前景也是可期的。

除此之外,很多教育机构重视外部市场而轻视内部管理的弊端已经凸显开来。

“干活儿的累死累活,有成果那又如何,到头来干不过写PPT的。”新东方年会节目描述这种现象在最近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歌词对于新东方内部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毫不避讳的进行批评。随后俞敏洪也表示直视问题,将大力整顿管理层,开启管理的标准化、系统化、信息化进程。

成立多年的新东方尚且如此,其它教育机构呢?教育市场管理信息化需求由此可见一斑。

*从规避政策风险来看,过去一年堪称教育市场的政策“黑天鹅”之年。

对于K12教育机构的,2018年2月,教育部公布全年工作要点中指出,将对培训行业机构进行专项治理和督查,后续一整年的相关政策都是在做补充说明,进一步将规范治理措施具体化。

对于幼教市场的,2018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营利性幼儿园,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营利性幼儿园资产。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正式发布,实行“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一些选用负责人难免会有“宇宙区长”孙连城那般“无为便无过”的思想,使得在线教育平台进入校园的难度大大增加。

教学本身的门槛越来越高,但如果是服务管理平台,不涉及教学本身的话其实并没有过高的门槛。对于教育机构而言,转战B端不仅是针对产业互联网的布局,更是规避政策风险,“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的做法。

*从“下沉”来看,前面我们提到过,数据的“欠费”是阻碍当前教育AI化的一大拦路虎,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跳出交易行业不具备规模效应这一魔咒。在这一方面,靠服务平台输出绝对比“买买买”要简单的多。

如此看来,这似乎与之前很多教育机构采取【爆款战略】,用教科书去占领市场的做法相似,例如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黄冈教辅等。当然了,采取教材渗透也有自己的弊端,这一做法是容易实现渠道下沉,但这更像是财务布局不是战略投资,没什么想象空间。这就和手机行业三星的曲面屏输出给其它厂商使用一个道理,价值绝对无法与谷歌输出安卓系统相提并论。

而对于教育机构而言,靠saas管理服务去做,则是典型的操作系统玩法,典型的生态打法,把小玩家的数据积累到了一块,还能沉淀数据,实现眼前财务价值与长远数据战略价值的兼备。

从资本的角度来看,教育市场2018年下半年资本寒冬的导火索是什么?是政策。

由于政策的从严,对于以教学为主要业务的企业而言,投资机构的顾虑也大大增加,风向转变势必将激活【资本替代效应】,教育本身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换言之,此消彼长,这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资本或将聚焦于教育资源和服务的提供商方向,

“门”关上了,“窗”的价值也会愈发显现,况且不一定是窗,企业级市场或许是另一扇新的大门。

由此可见,教学的智能化任重道远,但教育机构管理的智能化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从AI赋能教育到AI赋能管理,在2019年接下来的时间里,这或许将成为教育市场新的“明星”赛道。

(0)

本文由 Funstec非凡实验室 作者:Albert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